2112月
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因素分析
阅读:973一、农业机械行业发展主要有利因素
A、我国正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农机行业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注入新动力
我国农业依靠良种、化肥、农药、薄膜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中国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的核心在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因此,中国能否加快推进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关键取决于: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和“强农、富农、惠农”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具体路径图如封图:
“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户籍制度改革、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成片化种植等全面深化改革政策,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农业种植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解决了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瓶颈,为我国农机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B、我国正经历着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的刚性需求继续增大
201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到57.1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我国已进入了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外,农机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增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农机市场具有良好发展机遇。
同时,出口市场前景良好。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能够适应国内作业条件的农业机械基本能够适应国外绝大部分的地形,为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创造了很好的现实基础。经过60 余年的发展,相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机制造业形成了相对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技术优势;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中小型农机市场具有产能和价格优势。未来我国农机工业国际市场重点集中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农机工业竞争力较弱以及尚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例如东南亚、西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
C、中国农机产业正经历从低端产品向多样、智能、高效、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演变过程,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全行业对农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取得共识,我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始加速,有利于农机产业在新的平台下站稳脚跟。主要表现在:攻高端、夯基础,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高端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开始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实验室建设投入明显加大。
传统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日渐减缓,而多样、智能、高效、环保节能的高端创新产品需求增长将明显上升。
二、主要不利因素
A、农业生产规模仍然较小,农民购买力仍然较低
我国农村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人均耕地不足0.09 公顷,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 公顷。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劳动生产率低,必然导致我国农民收入低。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众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对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购买力仍然较弱。
B、我国农机行业竞争形势严峻,农机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农机工业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12 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 亿元,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
但是我们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失导致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 世纪70 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 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产品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二是农机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国际农机企业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的同时,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在市场培育阶段就已储备产品技术,只要市场成熟就能迅速推出产品并占领市场。因此,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迅速向高端转移,形成了高端农机市场不断增长、低端农机市场逐渐萎缩的局面。国内农机企业能掌握的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而外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农机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C、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上游核心零部件不能满足农机行业的升级步伐
当今农机工业已经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没有强大的农机工业的拉动,不可能有发达的零部件企业;反之,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技术,也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竞争力强的农机工业体系。核心零部件决定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农机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比仍有差距,最突出的差距是农机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根结就在于我们的制造手段和零部件的质量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发动机、液压驱动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液压提升器、大转角前桥、采棉头、电控系统及元件等高端关键零部件还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是整机创新的瓶颈。而国际农机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占据着农机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农机产品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零部件面临全面升级的新需求。但上游关键零部件已成为:制约本土农机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能否突破关键技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D、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导致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仍偏低。
文章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